《学生第一》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第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第一》读后感1这个学期我们继续读书活动。这次学校给每位老师配备了《学生第一》这本书,一接触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鲜红的《学生第一》四个字,心中不禁一动,再粗略的翻看了一下,学生参加各种各样活动的照片引人注目,我不禁怀疑的想: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吗?真的是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吗?
急急的翻看着,只读了一小部分,我就感受到了北京十一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所以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不拘一格的、省知识闻所未闻的活动。如:开学护照、世界文化艺术节、校园泼水节、校园里面开公司、名生课堂、每月百星、学生影院、学生出版社、学生大使团、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并且带学生参加和重要活动,模拟国际新组织,将未来职业素质要求告诉学生等等。这些活动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校园泼水节,这个活动组织简单,活动起来热闹,尤其是适合夏季大家暑假之前的放松,而且这个活动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生生的关系。校园开展泼水节,师生同乐,甚至连校长也能脱下身份,和学生一起泼水。十一中的泼水节,泼出的是水,带来的是亲密的关系,愉悦的情感,它给孩子紧张忙碌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成为了师生的乐园。李希贵在《学生第一》里面展现了理想教育的蓝图,在北京十一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的许多大胆的设想都能在学校成为事实。学生自己出版作品,自己开公司,自己聘用职员,自己选择喜欢看的电影,自己当大使。这些属于出了社会才能做到的,却再校园里成了平常,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是我们看到的学生第一的新理念,真真切切能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原来学生第一不是观念,而是事实。
在十一中,学生们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良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来提前接触社会的点点滴滴。他们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空间,还有许多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学生广告公司,学习开公司的相关业务;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学生院士;可以作为大使团,像外交官一样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还可以自己成立出版社,自己征集和编辑优秀作品;通过模拟国际组织,把握时局,预测未来。就是这些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
通过这些活动让我感受到:孩子是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和经历;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和学习!十一学校,学生们自己在经营、在打理;十一学子,是自己在成长、在发展!而十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默默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宽广的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第一!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就学生,总之一句话就是:“学生第一”。
学校还是教师们的家园。十一中,再教师中评选月度人物和青年才俊,让老师们都能展现自己的风采。还建立教师互助中心,解决教师工作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建立了教工健康促进中心。给与教师们家一般的温暖和关爱。
北京十一中通过“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让校园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家园和乐园,教师再这里幸福工作,学生在这里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和谐地相处。我们没有看到关于成绩,教学质量的内容,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特色的学校,一个以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学校为价值取向的特色学校。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的校训培养学生成为“勤学习、做真人、善实践、求创新”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实,我们还是在做蓝图之梦,只是十一中已经成为了现实。有许许多多的原因,阻碍着我们小学成为如十一中那样的特色学校。但是,我们都会相信,我们“学生第一”的蓝图终有一日会成为现实。
我们不能够给孩子生命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们只能够小心呵护孩子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东西。所谓好的教育,不是我们提供了多少好的东西给孩子,而是我们减少了多少损害,提供了多少保护。好的教育是在保护而不是在给予的层面存在着。在学校我们需要的只是创设条件,提供自由的空间与时间,给孩子惊异感与好奇心以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们更多的时候要想到的是,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在损害儿童的天性,还是在帮助他们成长。永远学生第一。
《学生第一》读后感2前几天读完李希贵校长的新著《学生第一》。这本书文风朴实,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思想灵动,读来,让人耳目一新,颇受教益。作者在自序中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努力诠释着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通读《学生第一》,可以看到,作者所说的这个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追求。
一、营造尊重他人的氛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管理者尊重学生、尊重教师的许多例子。比如,邀请应届高中毕业生,与老师一起对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和编写;高二学生冯嘉荟利用李希贵校长听课课间,上交成立少年社会科学院的提案,得到学校领导重视,她和少年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创始人,因此获得了首届校长奖学金“金钥匙”奖;在校内合影中,李希贵尽量不处在中间位置,他认为校长把自己放在边缘位置,就会使整个照片的位置全都成为好位置;《学生第一》的扉页印上了所有老师的名字,包括外籍教师,李希贵还附有这样的赠语——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校长诚恳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倾听学生的声音;校务会每个月有一次会议研讨学生提案,并请学生在会上阐述主张;在开学典礼上,全体老师为现场所有同学颁发“护照”并签名,十一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新学期如一位天使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心空。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希贵坚信,在学校少年文学院、科学院等平台上,一定会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国家栋梁。 尊重,是一种理念,一种气度,一种作风,更是一种力量,应该成为教育管理者辛勤耕耘的第一追求。
二、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任何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做支撑。教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作为教育系统的管理者,要有容人之胸,识人之眼,用人之胆,要善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自我实现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才辈出、健康向上的和谐发展的格局。
从《学生第一》中可以看出,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很多创意,并积极变成生动的校园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得以展示自我、成就自我。比如,校园机会榜,把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些工作进行分类,学生能做的事情直接交给学生做;学生出版社,由学生负责文稿的征集、编辑、印刷 ……此处隐藏1339个字……属于自己的“成长足迹”,把每一次点滴收获与活动都记录在这,以此纪念。若干年后,当孩子们重新翻阅曾经学校生活的那些年,是否也会怦然心动?
感受三、尊重信任
学生虽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尊严和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这时沟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长很巧妙地寻找到了这样几条沟通渠道——师生共编教材、与学生共进午餐、让学生参与校务会等。多么直接有效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理念就在这几条沟通的渠道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试想自己如果每天能够嘉奖一个有进步的学生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共进午餐,学生们会不会更加信赖我呢!
再者李校长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让我非常的吃惊,他居然让学生在校园里办出版社、开公司,甚至接待世界各地的来宾,这些在我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十一中真切的发生着,事实也证明了孩子们自负盈亏的小商店可以办的红红火火,学生大使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学生身上的潜能远超于我们所能想到的水平,我们需要及时大胆的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舞台,尊重他们主人的角色,用充分的信任来激发这些惊人的潜能。
感受四、服务引导
一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行业,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以后能够在社会上谋生,为社会创造价值。那怎样保证服务质量,便显得非常重要。李校长在职业与人生规划方面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邀请名家大师讲解人生经历,开设社会职业考查课程和学生职业咨询与辅导,以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而明确人生理想,帮助他们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个性与才能的领域。我想这种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服务教育方式,势必会培养出志存高远、目标明确的人才!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只是一味地进行我教你学的模式,哪怕是再聪明的学生也怕只是个会读书的书呆子吧!从这里,我读到了“赏识”二字。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为每个学生的将来谋划,赏识学生的闪光点,才是真正地把学生放第一。
虽然看完了此书,但其中的妙招却值得我消化许久。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学校、教师不懈的追求。读李校长的书,我发现,好的教育都是从小事开始的,正如他语录中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我联想到我们求实校长正有着和书中作者李希贵校长一样的办学理念,学校开设的“厨艺课”,“舞蹈课程”、“劳技课”、“泼水节”“趣味运动会”等等精心为孩子们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其中,学校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话剧节上让每一个孩子都站上舞台,看到孩子们那张张笑脸,收获成功后的喜悦,让我也感受到了孩子在求实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快乐,求实这块沃土会成为孩子们放飞理想,追逐幸福的起点!
《学生第一》读后感4这是一篇令人心碎的文字……
故事的大概是:
在市重点中学上高一的一位男生,学习成绩很好,曾获得"奥数"冠军。在高一下学期上课时,突然晕倒在教室里,结果被查出得了白血病,在医院里快一年了。
孩子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为了给孩子治病,父亲打了两份工,母亲也给人打零工。而母亲每天做完零工,就忙着把做好的饭菜送到病房,饭菜很简单,做好也很粗糙。一种菜几乎好几天也不换样。孩子从不挑剔。吃了就吃了,吐了就吐子,不说什么。照样与病友们说说笑笑。
这样的家境,得了这样的病,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孩子的母亲总是愁眉不展,憔悴不堪,跟孩子好像也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孩子的父亲,有时带一个苹果或两根香蕉,匆匆赶来,又匆匆离去,背影却越来越瘦小。若孩子的父母在病房里碰上,说不了两句就开始争吵。护士劝也无用,只好把他们请出病房,可他们就在走廊里吵,声音还好大。每当这个时候,孩子总是静静地躺着,呆望着天花板。病友们问:"为什么不劝劝你的父母?"孩子苦笑道:"习惯了!"
有一回,孩子的父母又在病房里大吵。原因是:这天中午,孩子正发着低烧,没胃口,看到妈妈送的又是辣椒焖白豆腐,忍不住说:"妈,我想吃空心菜,绿油油的看着就想吃。"母亲答道:"孩子,以后再吃吧,现在太贵,我们吃不起!"而这句话,悄悄被匆匆赶来交药费的父亲听到,就让她去买。孩子的妈妈又同他大吵起来:"你以为你是什么人哪?我们累死累活挣这点钱全交给医院了,还欠了好多债。空心菜要三块多一斤,够买好几天的菜了,省省吧,以后再吃吧!"孩子的父亲给她五元钱,她不接,也不去。孩子静静地望着窗外,眼睛红了,其实他从不开这样的口,今天胃里实在是难受。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呀,病得又很重……
有一天,孩子把爸妈叫到病房,他躺在床上,指着自己衣上的扣子问:"妈,这是什么?"妈妈答:"这是扣子呀,你怎么了,孩子。"孩子笑着道:"爸、妈,你们记住了,我就是这一粒扣子。妈是右边一块衣襟,爸是左边一块衣襟。因为我把你们连在了一起。以后若是扣子不在了,你们就分开吧。"孩子的妈妈抱着孩子痛哭起来……几天后,孩子便死了。
两个月后,他们离婚了。……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心痛到了极点。我良久无言,只有泪流不止,心痛得我都能听到自己心碎的声音……多好的孩子呀!"妈,我想吃空心菜,绿油油的看着就想吃",这声音像是从远处传来,像刀子一样扎着我这位做母亲的心。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啊!是孩子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啊……而孩子只能在无助、牵挂和渴望中静静离去,就像一片被榨取了水分的绿叶,过早的在春天里凋零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现在我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与重量。是啊!这么一位优秀的孩子却死于无钱医治。孩子的父母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病魔夺去,这将是怎么的悲哀和无助啊……
无爱的婚姻,让孩子从小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就是有爱也在岁月的磨难中,在生活的重压下荡然无存了。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再遇上天灾人祸,无疑是雪上加霜。连吃饭都成问题,夫妻何谈什么恩爱温情。但更让我心痛的是,孩子的父母不知道掩饰自己的情绪,在生病孩子的面前愁眉不展,因治病造成的生活拮据而争吵不休,不知道让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静地离去。孩子在他们的吵闹声中,静听、无语、泪流,这将是怎样的心痛,怎样的无助和悲哀啊……这只能把孩子一步步更快地推向死亡。这些不善于用微笑经营苦难生活的.家庭,也许皆因生活的不堪重负。我的心也愈加痛苦和沉重。我想问:为什么知道这件事的人们,不报道,不发起爱心捐助。让我们大家都献出一份爱心,救救这个不幸的孩子。我想,这篇文章让每个人看后,都会为之动容,为之落泪……我们都会义不容辞地伸出温暖的双手……
孩子走了,父母的心碎了,婚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从此零散了……这个不幸的背后除了让我们泪流满面外,恐怕要留给我们太多的沉重,太多的遗憾和太多的思考。
孩子是连接父母的扣子。在我们的家庭中,又何偿不如此啊!